年过九十,却依然精神矍铄
豁达随性,却对科研“严苛计较”
数十年坚守“立德树人”育人初心
门下人才迭出
作为奠基人
她创建的团队培养了南京农业大学
前校长郑小波教授等杰出人才
也成为南农第一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几十载秉持“兴农使命”
投身科研,撷取累累硕果
功成身退,却仍心系植保
今天,让我们聆听
这位耄耋之年老教授的“幸福故事”
“这辈子,能与真菌结缘并在科研上做出些贡献,我感到非常光荣和幸福。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将严谨踏实、执着奉献的植保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陆家云
与秾结缘,扎根真菌
陆家云,加拿大28走势-加拿大28
教授,今年92岁。主要从事植物病原生物,特别是真菌及真菌病害的教学科研工作。
陆家云出生于天津,年幼时因父亲工作(父亲毕业于上海交大)以及抗战原因中途搬家多次,最终定居南京。这一待,就是几十年。
最初选择学习农业,陆家云并没有考虑过要做出怎样伟大的贡献,甚至还有点“随性”,就是冲着金陵大学农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慕名前去的。带着好奇和崇拜的心情,她走进了植物保护,并与真菌结下了奇妙的缘分。与真菌的结缘,似乎也很随性,只是因为崇拜魏景超教授。“因为崇拜魏景超呢,我就想学真菌,他是搞真菌的,我就想学真菌,就这样子。”
但在后续的学习科研中,陆家云不仅仅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好奇与对老师的崇拜,更展现了自己学习的决心与“绝招”。“我自己也觉得,这个东西是互相影响的,你做了一点,兴趣就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就可以再做好一点、多一点,兴趣又更好,就这样互相的。”后来陆家云在“激励——钻研——再激励——再钻研”这样良性的循环中一点点地前进,在真菌的道路上也一步步地探索,研究的内容更加细化,从泛泛的真菌研究转向了更具体的疫霉研究,为南农植保疫霉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生性豁达,科研“计较”
陆家云教授性格上虽然大大咧咧,但是教学科研上却非常严谨,她废寝忘食投入工作,“礼拜六、礼拜天都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哪有在家待着的”,陆老师笑着说起年轻时的工作状态。而且,她非常“计较”学生做实验的态度。“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接触过真菌的同学们都知道,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污染,过去实验室的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好,根本没有超净工作台,疫霉分离出来后要经常观察,一旦出现污染就得及时处理,否则全部就不能用了。所以陆家云要求学生要勤快,多动手。此外,陆家云还多次提到“在工作中学习”、“互教互学”,并谦虚地表示学生也是她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前进的动力。
现在的王源超教授就是陆家云教授的学生,王源超教授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他带领的实验室发表过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文章。王源超十分敬爱陆家云老师,“那时候陆老师经常和我讨论课题,了解我的研究进展,还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她一次次告诉我,做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回忆起那段经历,王源超很庆幸,导师陆家云教授、郑小波教授和学院其他前辈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山东人特有的执着,支撑着他一步步走过来。
功成身退,心系植保
陆家云教授在校期间先后主讲“植物病害诊断学”,“真菌学”,研究生的“真菌学”,“真菌技术”,“文献阅读”,“植物病害新进展”等多项课程,共培养硕士、博士生二十多人,为中国农业研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成为了学生乃至整个植保人的“偶像”。
陆家云教授运用所学,参与编篡农百科全书植病卷并任副主编,编写出版了《真菌概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等著作,任多本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分别主持了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及轮枝菌生物学研究和疫霉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研究课题,并与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一批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论文近五十篇;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农业部科技三等奖二次,江苏省科技二等奖、省科技三等奖五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虽然已至耄耋,但是陆家云教授丝毫没有懈怠,学院、学校重大活动中,还时常能看到她步履蹒跚但依然坚定的身影,只要还能为中国农业,为科研发挥作用,她就会一直走下去!
陆家云教授在校期间先后主讲“植物病害诊断学”,“真菌学”,研究生的“真菌学”,“真菌技术”,“文献阅读”,“植物病害新进展”等多项课程,共培养硕士、博士生二十多人,为中国农业研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成为了学生乃至整个植保人的“偶像”。陆家云教授运用所学,参与编篡农百科全书植病卷并任副主编,编写出版了《真菌概论》、《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等著作,任多本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分别主持了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及轮枝菌生物学研究和疫霉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研究课题,并与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一批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论文近五十篇;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农业部科技三等奖二次,江苏省科技二等奖、省科技三等奖五次。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虽然已至耄耋,但是陆家云教授丝毫没有懈怠,学院、学校重大活动中,还时常能看到她步履蹒跚但依然坚定的身影,只要还能为中国农业,为科研发挥作用,她就会一直走下去!